近日,由重慶設計集團市建科院公司承擔改造前檢測鑒定、加固改造設計、特種改造施工的重慶市級重點工程——大田灣片區市政工程人行地通道調整方案影響范圍內既有房屋基礎改造工程順利開通投用。
據悉,該項目為重慶市首例在既有老舊房屋內部開挖下沉式地通道工程。地通道上方為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成都鐵路局下屬公司的辦公樓,為五層混合結構,上部四層為磚混結構、底層為混凝土結構,基礎為擴大基礎、條形基礎。房屋底層開挖地通道位置的柱距4.6米、開挖深度5.6米、平面作業面積僅130平方米,房屋結構整體性較差、地基基礎條件對開挖地通道極為不利,且有多條老舊防空洞下穿房屋、距室內地面埋深較淺;同時,施工過程中必須保障辦公樓正常辦公、毗鄰中山支路及公交站正常運行,為罕見的室內空間局促、周邊環境復雜、技術難度高、施工風險大、安全要求嚴、施工工期短、房屋與市政改造為一體的綜合性改造項目。
為此,針對既有建筑綜合改造從有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控制改造項目中各個環節的風險,該項目創新性采用TEPC(Test,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一體化、全過程的結構專業總承包模式,其中,Test主要包括既有建筑各項改造前應進行的現狀檢測評估,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實施過程中,項目團隊對辦公樓進行了改造前檢測鑒定,探測下部人防洞室、國防光纜、市政污水管、燃氣、通訊等設施分布位置;對改造可行性進行論證,創新性提出采用鋼管樁托換房屋柱基礎、兼做基坑開挖側向擋墻的室內基坑設計、開挖施工方案,同時應用依托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與監測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開發的“土木工程安全智能監測系統”云平臺,對施工過程中房屋結構沉降和傾斜變形進行實時監測,打通鑒定、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全流程信息壁壘,進行“檔案管理”、“狀態感知”、“評估預警”、“應急處置”、“安全運維”全過程結構安全管控。實現了樓上正常辦公、下穿道路正常通行、下設地通道連續施工作業的毫米級變形控制,為老舊建筑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積累了寶貴經驗。
市建科院技術團隊將根據重慶市既有建筑特點,針對性開發老舊建筑地下空間利用成套技術、開展既有居住區和舊改文旅商業區拓展地下停車庫等空間的策略研究,為城市舊區有機更新的地下空間拓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房屋室內原貌
施工過程
施工完畢